前言

读书原为自己受用,且是非常个性化的体验,阅读不过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,已从刻意为之变为习以为常之事,故而,本不该拿出来标榜。不过,我对数据可视化&设计,向来偏爱有加,爱鼓捣一些视频,图像等作品出来,并常常有想要炫耀的天然冲动。之前的可视化创作呢,更多的是一时灵感而已,但该阅读数据的记录,则是两年时间,锱铢积累而成的。一开始也并非意图明确,只是从最简单的时间记录开始,到后来,则渐渐区分功用类别,并不断完善、优化,最终,偶然接触 Echarts,甚爱之,折腾一番,将读书记录得以可视化出来,更爱之。所以呢,勉强可称为铺陈了两年的局,故而,还是有别于一般可视化的cheap fancy tricks的。既然图都摆出来了,要没些文字相互映衬,还是显得有些华而不实。也只好搜索枯肠,挤上几句,可阅读量着实一般,阅读技能也亟待提升,愿为人师又自忖不够格,还是做做反思吧。

以上两个图表,呈现的是2016年8月5日至2018年8月4日两年内,个人的业余阅读事件,分学生时期一年,工作时期一年。总阅读时间为693小时,平均每天57分钟,实际仅占用总体时间的3.96%,数据大体准确,的确难说得上嗜书如命,记录的数据中,没有技术类书籍的阅读,基本以非功利性阅读为主。因为掌握技能,不必要仅通过阅读的方式,且借以视频、实践、交流讨论等方式,往往更加直接高效。

气泡图,是对单次阅读事件的具体记录。横轴代表日期跨度,纵轴代表一天24h,旋转滚轮,可切换全景/局部进行查看。每个圆圈就是一个具体的阅读事件,书籍的功用类别用颜色区分,阅读时长借由圆圈的大小区分,鼠标悬停其上,可以查看数据细节。

饼图,则是对各书籍阅读时长的统计分析。功用类别暂分十种,按照在本人心目中的重视程度,依次顺时针排列。鼠标悬停,点击,可查看具体数据统计。

我的书籍分类

至于书籍为什么这么分类?没遵循多少客观逻辑,纯粹是主观需求与偏好的综合。毕竟,中图法也都这么社会主义特色(分五大类部:马列毛邓;哲学;社会科学;自然科学;综合性图书。),不是么?我何必按传统的学科来区分呢?

百读不厌:位列于此的,自然是留下深刻阅读体验的书籍。有上乘的文字游戏如《围城》,也有晓畅幽默而兼具通达深刻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系列、文学艺术巅峰之作《红楼梦》,以及启迪我踏上经典阅读之路的《1978—2008私人阅读史》。

国学根基:之前也是煞有介事地阅读西方哲学,崇拜尼采,尼采著作及其相关传记,文学作品等: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,《尼采:在世纪的转折点上》,《当尼采哭泣》等(我确能理解及同情尼采的偏头痛、追求莎乐美的疯魔),是青年蓬勃生命力时期的读物。但实际上,没踏实看过几本他的著作,就按耐不住浮躁的心性,干过蠢事,后来看《悲剧的诞生》等,看不懂,还得要看希腊神话,基督教的东西,倦懒,作罢。至于国故,依少年心性,向来是觉得其老旧不堪,嗤之以鼻的。但是发现我专业课的美女老师在看《道德经》,想想李耳先生应该不一般,便从公开课学起,然后断断续续地扩展开来。记得当初,就是为了和室友攀比吹嘘,而背的《道德经》。不过,读着读着,虽说还是一知半解,但隐约已有种文化上的亲近感,心灵上慢慢有了依傍,感觉找到了中华文化的根,便打算沿着这个精神主脉一路走下去了(好事如我,还特意对比过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的中英版本,就算翻译地再信、达、雅,单纯文字上的魅力也差去好多,大约自此,更激发出一种文化上由衷的自豪感)。其实,若有意扎实国学根底,这其中一些源头之书,趁着幼年时期记忆力强,熟读成诵多好。但我小时候既没这么个意愿,也没这个氛围,大概是忙着玩泥巴、捉蜻蜓之类的吧。

灵感激发:这个要激发的灵感其实很窄,就是关于读书旨趣培养的。因为我对阅读的内容比较在乎,但对读书方式完全不挑剔,怎么简单怎么来,基本依靠网络资源的搜集,便够看的了,即使是特模糊的影印版pdf,都忍得下去。很多时候,连去图书馆借书这一环节都省了。若看电子书,就是捧个手机或kindle,几乎没有仪式感。如今积习已成,日常完全电子化阅读,即便入手实体书,更多的也是已阅之后,纪念为主。

明达人生:其实是想看看,那些活的比较通达,或是比较不那么蒙昧的人都是什么个想法。

视野拓展:主要一些近来口碑还行,也广为流行的作品,非虚构类为主。

思维锻炼:这个方面不够重视,分配的精力有些少了,真的应该扎扎实实打下基础的。

性格砥砺:基本上是人物传记类的书籍,精神上的挚友&导师的人生历程,足以促进青年的发愤。

思想启蒙:一些启发不同角度思考,观察社会的作品。

文学涵养: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文学名著吧。

娱乐消遣:现在说来,I never read just for fun,I read to be powerful,已经过了读小说消遣的年纪,什么武侠、科幻等,畅销榜单的书籍等等,曾经也稍稍浏览过,并不多。

如今看来,发现上述分类过于剑走偏锋了,阅读之路上,没有一个流畅的衔接过程,更多还是随性而为。其实若是不知道自己兴趣、钟情所在,还想胸有乾坤,有所作为,那就必然要经历个广泛涉猎的阶段,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础,纯粹空谈。不过,更聪明的做法,是从一开始,就秉着构建一个足够客观,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的这一初衷去读书,多研究下中图法、杜威十进分类法等,观其大略,先有个宏观的知识脉络与目标,再按图索骥,开展实际的阅读。与此同时,也不排斥偶然的际遇,不断修正、完善认知体系。这样,也就不至于理工科训练出身,以为读过几本课外书,便不着边际起来,反倒惯出个闲散慵懒的心性。我的阅读分类可以称之为主观偏见了,而在《猜测和偏见》一书的末尾,作者何帆有一个可借鉴的书单,分类还算周全,总之比我的定义靠谱的多(这我承认,我的阅读史才起步不过几年,及时认识到问题就好),但若是我嘛,则会倾向于给心理学 & 数学科普类更高的权重,所以说到底,阅读体验还是自己的,合不合适,自己做决定,途径只有一个——just read it

  • 历史

  • 政治学、社会学、宏观经济学

  • 微观经济学、博弈论

  • 脑神经科学、遗传学、进化生物学、心理学、行为经济学

  • 科技创新、工程学

  • 逻辑学、统计学、数学、物理学、复杂科学、科学哲学

  • 哲学

  • 文学

    ——总结自《猜测和偏见》附录

阅读需求的改变

工作之后,求生欲盖过了求知欲,体现在阅读上也很明显,(参考气泡图全景图,左半边明显比右半边密集)无论是阅读量,书目的难度、时间分配上等等,基本上是全方位的退步。曾有些伤怀,但后来想到,实际上,社会是一本大书,这本书不是人人能读懂,不是人人需要去读,也不是人人想读,但是,人人又都参与其中的书写创作。现实问题常使人无措,失落,很棘手,很恼人,却绝非靠埋头读书就能解决,抑或躲避得了的,书籍该是我不渝的陪伴,而不应是我的避难所that‘s too coward。(其实即使曾经生猛如我,被社会时不时锤上一锤,也不再刚愎自用了)而目前,体现在个人的阅读需求上,其重心便已经有意识地进行转变:从消遣性阅读转为功利性阅读,并在上述分类之外,又添加了一个经世致用的子类。既然身处其中,收起年少的张狂,认清局面,端正态度就好。否则,下述很可能就是我的成长之路啊?!

无钱无闲>>无钱有闲>>有钱无闲 >>有钱有闲?!(无钱无闲again?!

高中备考的愣头小子>>大学浪来浪去的二货青年>>给资本大佬卖命的倔强小韭菜>>附庸风雅的油腻中年大叔?!恓恓遑遑的窘迫中年大叔?!)(人越中年,若琐事缠身,加之感受力变得迟钝,读书的诉求估计会越来越淡。)

No way,拒绝油腻,拒绝犬儒,还是趁年轻,keep reading,我还需要通过它来change mindset,keep my mind wide open呢。

总之,上述也只是二十几岁青年两年时间的阅读经历,以及关于读书的一些看法与反思。其实即使在读书这件小事上面,也一如乔帮主所说的,you can’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;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。虽说精神主脉已定,但未来的路还很长,未知的际遇也在远方的某段时期,待我赴去,共同经历,与之思想碰撞交汇。

connect_the_dots

一些阅读上的建议

阅读技巧:
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高屋建瓴,把阅读能力的“初-中-高-特”级层次,阐述得清晰明了。

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,”搜集—选购—阅读—笔记“,较实用,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各环节,对知识存留率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。

经验分享:

《1978—2008私人阅读史》中有很多人关于30年阅读历程的反思之作,读起来挺触动的。

《谈修养》朱光潜【著】谈读书的见解。这个就在当时点拨了浮躁的我,懂得了一些怎么选书、怎么读书的道理。

《像名人那样读书》吴金敦、刘新勇【编著】(这本书是近期图书馆偶遇的,a little bit surprise,有人已经帮忙把我想看的整理好了),这其中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,若是能真的践行一下,还是很受用的。

《读书这么好的事》张新颖【著】简单有趣,反复读了好几遍,算是成功给自己洗脑——我爱看书,我爱看书,我爱看书~~

一些《像名人那样读书》中,对我比较有用的经验之谈,总结如下:

读书有三种态度: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,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;一种是批判的态度,用现实生活来检验,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,取它,否则就不取;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,从书上学到些什么,用来装点自己,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,不致受人家讥笑,认为一窍不通。······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。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,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。不要盲从“开卷有益”的成语,也不要相信“为读书而读书”的迂谈。要使书为你所用,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。 ——叶圣陶《读书的态度》

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,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,不用自己。这也就是叔本华(Schopenhauer)所谓的“脑子里给别人跑马”。较好的是思索者,但还不免是空想,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,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。···总之,我们自发的读书,即嗜好的读书——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,只好先行泛览,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;但专读书也有弊病,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,使所读的书活起来。 ——鲁迅《读书杂谈》(那看来,我还磕磕绊绊也同样悟出来了,不过早点读到并理解这个经验多好。)

——2019/3/13 夜 to be continued

功利性阅读别轻易尝试,too boring!!人生苦短,多遇见些合脾性的文与人,少些执拗与judge,take it easy就好。

——2019/9/21 夜 still on the way

儒—道—禅,逻辑,客观,非理性

——2020/4/29 晨 some bullshit ideas